Friday, January 17, 2014

匾额联楹错字:武侯明良因有目 On Different Ways of Writing 明 (Brightness) in Calligraphy

谈谈书法中字的写法。这就不得不提一提成都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是中国众多武侯祠中最引人注目的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

武侯祠建于晋代,起初,它与刘备庙(汉昭烈庙)相毗连,明朝初重建时,人们将武侯祠与刘备庙合并。武侯祠初建时,是在成都的郊区,唐代来蜀居住的杜甫就曾在《蜀相》诗中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现存的武侯祠是清康熙11年重建的,占地56亩。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现在是最有影响的三国文化古迹,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武侯祠的文化韵味很浓厚,特别是那些对联匾额,很引游人注目。

走进武侯祠,人们第一眼看到的匾额是“汉昭烈庙”(昭烈:刘备谥号)。为何叫汉昭烈庙?原来,君臣合祀祠庙,正统的君臣之礼违犯不得。无论人们怎么喜爱诸葛亮,诸葛亮都是刘备的臣子,诸葛亮生前,很重君臣之礼,成都人不能在他死后乱了这一条。这一名片式的大门匾额,一下子就显示出了武侯祠的别样韵味。

走进二门,游人可看到二门的匾额“眀良千古”。意是说蜀汉王朝君主贤明,臣子忠良,永垂千古。可是,很多人都说,那个“明”字,为何是“眀”,这是不是一个错字?


此匾的题写时代是清代,作者吴英立。清代,《康熙字典》很流行。在《康熙字典》中,“眀”的注译为:视;古同明。田衡曰:古皆日月作明。清代的作者,为何不用《康熙字典》的规范文字?这是一件值得品味的事。原来,在中国历史中,文字狱时有出现,清代,就出现过令文人害怕的文字狱。很多文人吃了“明”字之苦,见“明”不敢读“明”,是“明”不敢写“明”,避“明”如避祸。在这样一个朝代里,“眀良千古”这副匾额,品起来韵味就更酽了。

传说归传说,其实明字写成“眀”自古已是如此,并非古皆日月作明。

 武侯祠有三宝,其中一宝是诸葛亮殿前的门联,此联是全国著名的楹联“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清代赵潘敬所撰。《三国志·马谡传》注引《襄阳记》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此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文韬武略,是一副治世名联。而此联的写作背景,正是四川总督以武力残酷镇压白莲教之时,有气节的四川盐茶官赵潘敬拜谒武侯祠时触景生情而作,被人认为是“笔谏”。尽管总督不听“笔谏”,但此联被世人认为是治蜀治国的好联。

在武侯祠过厅前,是匾联文化的丰富之处。这里有一匾两联,全是名人之作。一副匾额“武侯祠”,书法美目,映射出人们心中的武侯祠之美。此匾额是当代学者郭沫若(已故)之作。他还撰书了一副对联:“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还有另一副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这是董必武撰书。上联“三顾频烦天下计”,引用了杜甫《蜀相》里的诗句。此副对联,不但写刘备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大计,更写下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情谊为古今美谈,把这座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之庙的合情之理也隐含在联中。


字除了可以写成“眀”,还有其他写法,比如中国昆明市博物馆铭牌上出现的“朙”字,有人就质疑这种写法有错字之嫌。馆长回应称,该字集自颜真卿的书法。

《说文解字》对“朙”字的解释是:“朙: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属皆从朙。”左侧“囧”字代表窗户图案,月亮照在窗户上,就成了“明”。而“囧”其实是“冏”的衍生字,意思是“明亮、光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