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2, 2013

狂草的出现 The Emergence of Wild Cursive Script

草书从章草发展为今草,发生在汉晋时期。随后的隋唐五代近四百年,草书艺术本身发生了深刻变化,并有此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使草书在唐朝大行其道的一位具有决定性的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酷好王羲之书法,在他的倡导带动下,东晋以来的“二王”草书已经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普及与熟练应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书法家是智永。东晋南朝草书技法的丰富多变和面目的奇宕萧散,经过智永日复一日重复书写的八百多本《真草千字文》已变成一种逐渐平稳、规范和有法可循的样板。到了初唐,孙过庭(约646-690)的出现,又使草书的书写点画姿态百出,用笔活泼老辣,结字天然洒脱。

参考:智永推广千字文:http://icalligraphy.blogspot.sg/2010/03/zhi-yong-popularised-thousand-character.html

大体而言,初唐的草书基本是沿着二王智永这一脉,虽有孙过庭的奇逸超俗,但风格大势仍未脱出南朝藩篱。进入盛唐之后,这种局面很快发生变化。草书开始进入了最活跃、最激动人心的阶段。这一转变应该是由贺知章开始的。

贺知章比孙过庭小十多岁,但是他活了86岁,因而历经初唐、盛唐两个阶段,与诗人李白和书法家张旭有很深的交情。他的草书在当时极受推崇。用笔大致与孙过庭相近,只是略比孙过庭更稍放纵和率意。他的草书留存至今的仅日本皇室所藏《草书孝经》。

参考资料:http://icalligraphy.blogspot.sg/2012/01/he-zhizhang.html

真正开创盛唐乃至整个唐朝草书新风格的是张旭。张旭长于草书,往往酒酣落笔,纵横淋漓,神奇百出。时人既爱其性格,呼作“张颠”,复重其笔墨,称为“狂草”。

唐文宗甚至将他的草书与李白诗歌、斐旻舞剑合称有唐“三绝”。

在张旭的草书作品中,东晋南朝以来二王体系的草书风格被加以极端的强化处理,字形的姿态变化更加丰富,线条运动的范围度明显扩大,而字形之间产生了牵带连缀比比皆是。

紧接张旭之后在草书上取得卓然成就的就是怀素。后人将他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目为唐代狂草艺苑中的双子星座。

狂草中的点画与其他书体中的点画不同。其一,狂草点画在连续运动中完成,而且较为快速,对控制用笔的敏捷、准确有很高要求;其二,其他书体字体中留驻、按顿等常用的方法在狂草中无法使用,只能更多地依靠手腕及其他关节的控制,因此在临习中一定要找到与点画形状相配合的运动方式。一种点画,书家可以用不同的笔法临写出大体相似的形状,但对狂草来说,只有自然而流畅地书写出这一形状才是可取的,其它操作方法不是把学习者和欣赏者引向另一种风格,而是引人离开草书

对于狂草的特色,可以用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所说的来形容: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